中信集团是1979年由荣毅仁先生创办的。成立以来,中信集团充分发挥了经济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,通过引进国外资金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,按照国际惯例办事,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探索走市场经济的道路,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,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形象。目前,中信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大规模的跨国综合性企业集团。
多元中信
中信集团按照“践行国家战略、助力民族复兴”的使命要求,以“打造卓越企业集团、铸就百年民族品牌”为发展愿景,以“深化国企改革、加强科技创新和融入区域战略”为工作主线,深耕综合金融、先进智造、先进材料、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五大业务板块,致力于成为践行国家战略的一面旗帜,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的科技型卓越企业集团。
责任中信
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。站在中信40年后再出发的起点上,我们将继续秉承“诚信、创新、凝聚、融合、奉献、卓越”的中信核心价值理念,践行“32字中信风格”,不断完善员工管理、环境管理、品牌管理和公益管理,为践行社会责任提供新可能,与国家、与社会、与时代同呼吸、共命运,共创自然与人类的美好未来。
社会责任
当前语言版本:中文
6月5日10时44分,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,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发射。该火箭关键部位用高温合金,由中信泰富旗下大冶特殊钢提供。
“高温合金,用于‘长征’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,使用条件十分苛刻,要求耐高压高温,服役环境非常恶劣。”大冶特钢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,自1960年4月起,大冶特钢成立3个研究室,开始试制高温合金、精密合金及金属陶瓷,其生产工艺是国内最先进的冶炼工艺和锻制开坯技术。1970年4月,这种高温合金助力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。此后,大冶特钢不断优化工艺,生产出一代又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用材料。这一生产技术为发展特种领域尖端产品提供强力支撑,填补国内空白,满足国家急需。
致力于高温合金研究的同时,大冶特钢还曾利用电渣熔铸和穿孔技术等方法制备管坯,经冷加工成型工艺,制成多种规格特种无缝钢管,用于制作三级火箭发动机和核反应堆关键零部件。大冶特钢生产的这种无缝钢管表面光洁、耐腐蚀、成型性能好、力学性能强,成为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位材料的核心供应商,为我国卫星、长征、神舟系列火箭等成功发射都做出了独特贡献。
“火箭上使用大冶特钢的材料越来越多,轻、强度高,还耐高温。”该技术负责人介绍,从独家生产的高温合金,到国内先进的航空航天用超高强度钢、特种不锈钢等管、棒、丝……52年来,大冶特钢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,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,自主研制的特殊材料,助推多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,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。
“作为目前我国唯一型号载人运载火箭,高可靠、高安全、高适应性,是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的首位目标。”项目负责人说,在接到订单的日日夜夜里,大冶特钢研发、生产人员持续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,使火箭关键部位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上新台阶。“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,让大冶特钢人又一次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。”
电话:86-10-64661710
传真:86-10-64661186
邮箱:g-contact@citic.com
信访邮箱:xinfang@citic.com
地址:中国 北京市 朝阳区
光华路中信大厦